原来我一直都是不负责任的消费者,我从来就学不会精简的艺术。 ———GoldZipper 文章总是写得很长、随身物品总是很多、思绪常常繁杂紊乱,更不用说房间里的东西多到吓人。 然而我却有一项奇特的技能,那就是——我总能把东西收纳得看起来还算精简,记得有一次搬家前夕全数打包好,才被自己拥有的物品数量吓到,进而崩溃。 历经两次搬家公司的大哥看到我预计要搬的行李都当场傻眼,嗫嚅地说东西这么多费用需要往上加,而我也自知理亏一点没讨价还价的尴尬经验后,我陆续看了不少极简生活的书籍、翻遍了网路上各式胶囊衣橱、极简主义的文章与影片,而后我在茫茫资讯海中遇到了目前住在纽约的Maria。 她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一直都是一名不负责任的消费者,而非一位了解物品的拥有者。 学会说自己的故事14岁开始,她便一脚踏进新闻产业兼差实习,大学也毫无犹豫地进入了新闻摄影系就读,然而相较理论更喜爱实务操作的Maria,仅花了三年就顺利完成学业,不料毕业后,她却毅然决然放弃了新闻摄影的工作??她的毅然决然来自于:想要一份能带来积极正面能量的工作。 重新思索生活的方式关于胶囊衣橱内含的单品挑选、如何搭配等等资讯,我在网路上已经看得很多了,但这倒是我头一次看到《一件衣服穿一个月》的计画。Maria在橱窗看上了这件黑色洋装,于是决定拿它来当这项计画的灵魂角色。 《一件洋装连续穿30天》这支影片用了空灵却纪实的手法,完整记录了Maria这一个月透过不同单品、配件的混搭,来执行30天只穿这么一件洋装的想法。这段过程她经历了否认、愤怒,到讨价还价、沮丧,而最后欣然接受的心境转折。这支影片给我的启发并非在一件洋装如何搭配30天,而是在于她决定执行这项企划的初衷到心情变化,以及这个计画带给她的反思,让我也跟着一起反思。 可能是文化误解与刻板印象,加上自己的亲身经验,总认为美国人实在是世界上数一数二浪费的民族。他们习惯将空调温度调得极低、垃圾几乎没有任何回收分类、食物吃不完就丢了一点也不可惜,但其实在我们笼统的认知之外,也有许多不那么典型的美国人,一点也不浪费甚至为环境努力,Maria就是其中之一。 她以自己的生活为实验,发挥摄影记者背景的纪实特性与对画面的要求,用影片完整记录自己想传递的讯息:原来我们的生活只需要很少的单品,甚至一个月可以就只穿那么一件衣服,一样也能活得很有个人风格。 精简——是需要时间熬煮的艺术Maria现在的胶囊衣橱里仍旧有快速时尚底下的产品,但她一步步选购采用有机材质、劳工友善的品牌所制造的商品,慢慢淘汰禁不起时间历练粗制滥造的化学纤维。 一个完美的胶囊衣橱并非一蹴可几,从现有的衣服慢慢精简,才不会一次花费过多的金钱甚至是本末倒置地丢弃现有还可着用的衣服。Maria在她的网站上记录了她目前拥有的每一件衣服、饰品、鞋子的购买年份、材质成分、购买价钱,以及目前物品的状态,甚至还制作了她拥有物的年表与足迹表,并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了她物品的来源地,说是纪录却带着一连串的故事启发着身边的人。 对自己衣橱里的物品了若指掌,不仅是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理念与价值观的消费品,更是对物品负责的态度。自己不再只是个花钱买物的消费者,而是个真正了解自己东西、爱物惜物的拥有者。 其实某种程度而言,胶囊衣橱推促人们更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单品,不过度消费,珍惜每一样拥有物,而同时,也透过自己的选择,藉由服装凸显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衣橱里少少的几件单品,成为个人特质最鲜明有力的表征。 修补可以省下资源在这个任何事情都异常快速的年代,东西坏了,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最贴身的日常用品,人们最常做的就是——丢了然后直接买新的。毕竟维修的费用与全新的产品,价位相差不远。 修补过后的东西,除了延续那些属于它的故事,也避免因为购买新衣物而再次强取不必要的自然资源。想想50年前,谁家的衣服、袜子不是修修补补的呢? 尽管我现在衣橱里的衣服数量仍旧不少,但与几年前的我相比,已经简单太多了。 简单并非一蹴可几,认识自己的衣橱更非一朝一日所能达成,有时候认识自己的衣橱搞不好比认识自己更加困难。 建立一份愿意了解衣服来源与去处的意识,在每一次购物前审慎评估,除了省下冲动购物的额外花费、减少资源浪费,更是重新赋予物品本来该有的尊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